弘扬文化遗产 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文化遗产 促进民族团结 —参观包头市东河区民族文化馆和包头召革命纪念馆活动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根本保障,关系到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56个民族兄弟遍布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同舟共济、亲如手足、相互帮扶、相互依赖,从5000年的沧桑中一路走来,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谱写着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缔结着团结友爱的民族血脉情…… 为了能更好地对各族群众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月24日下午,内蒙古煤监局安全技术中心下属企业职检中心支部部分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了技术中心总支组织的参观包头市东河区民族文化馆和包头召革命纪念馆活动。 职检中心支部部分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活动 一行人首先来到了东河区文化馆,文化馆成立于1954年,初名回民文化站,1979年经中央文化部批准,正式挂牌更名为东河区民族文化馆。馆内设有少数民族文化基地。文化馆的设立,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7年受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又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近年来,民族文化馆女子工笔画室由要红宇、要红霞老师牵头,组织创作了一百多幅少数民族题材的书画作品,屡获国家及自治区大奖。2010年协助包头市政府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品牌。“包头剪纸”是西口文化的延续,同时吸收了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具有别样的塞上风情。包头民间剪纸被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一部活着的中西部草原文化发展的史书”。 剪花大帐 随后又来到包头召革命纪念馆,蒙语为布特苏木,也叫福徵寺。坐落于包头市东河区北梁高地,是土默特蒙古族巴氏家族的家庙,距今已有300年历史了。 包头召革命纪念馆 1925年春,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包头建立党的组织,包头第一个党组织——包头工委在福徵寺诞生(现包头召革命纪念馆),作为地下交通站,蒙汉革命先辈们在福徵寺的掩护下,与敌人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贺龙、王若飞、乌兰夫、刘仁、奎壁、吉雅泰、李森等一大批革命者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构成包头人民抗战的历史。现在,包头召革命纪念馆(福徵寺)已经被包头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头召革命纪念馆见证了那段历史,见证了一个个鲜活的革命人物,承载了一件件感人的故事,成为包头人心目中永远存在的历史。 通过此次参观活动,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包头地区的民族团结和进步的过程,增强了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的意识。 供稿:刘辉 审核:刘洋 刘新国 职检中心 2021.09.26
文章分类:
中心动态
|